2018年1月3日星期三

原創 1170【余光中】


原創 1170【余光中】
辭別余光中,頓然思緒同
瀟瀟海峽夢,飛越兩清空。

作家余光中,生於南京,籍貫福建泉州永春,來臺灣後,生活定居高雄,逝世於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中華民國作家。曾任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講座教授、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系主任、美國西密西根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維基百科 )

出生: 1928 10 21 日,中國南京市
逝世: 2017 12 14 日,中華民國高雄市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著作: 鄉愁, 鄉愁四韻, 聽聽那冷雨, 白玉苦瓜, 等你, 在雨中, 蓮的聯想,
更多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 愛荷華大學
子女: 余幼珊, 余季珊, 余佩珊
父母: 余超英, 孫秀君

余光中(19281021日-20171214日),中華民國作家,生於南京,籍貫福建泉州永春,移居臺灣後,定居高雄。曾任教台灣師範大學、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校,並多次赴美國,菲律賓等國講學。余光中為華人文學界知名作家,早年為臺灣新詩流派中藍星詩社的成員,著有新詩、散文、評論、翻譯、編輯等凡五十餘種,多篇作品選入兩岸三地的大學、中學教科書。

余光中以90歲高齡過世,引發海峽兩岸各界的紀念潮。對於余光中的一生,台灣當地卻有多種解讀。被稱作「鄉愁詩人」的余光中,不免與台灣的鄉土派文人發生衝突。台灣民間對余光中的評價呈兩極分化。有人認為他的詩意境相當美,對台灣文學影響巨大。也有人批評,余光中在台灣戒嚴時代,幫助國民黨打壓了台灣鄉土文學發展。

他最為人熟知的作品《鄉愁》象徵著許多大陸中國人和海外華人感受到的苦痛分離、流離失所,以及對文化統一的渴望。1949年,余光中的家人跟隨國共內戰中被毛澤東領導的共產黨擊敗的國民黨逃往台灣時,他還是一名在大陸上學的年輕大學生。
他在新的家園獲得了錦繡前程,成為一名成功的詩人和學者。但和許多離開了親人、朋友及故鄉,流亡在外的中國人一樣,他始終無法改變自己對「祖國」的思念。
https://cn.nytimes.com/obits/20171221/yu-guangzhong-exiled-poet-who-longed-for-china-dies-at-89/zh-hant/

鄉愁 餘光中
余光中是一個讓人非常敬重的文學家,大家成長過程中都是讀過余的詩篇與文章,余的過世實在非常惋惜。透過余光中文章,所要傳達的是兩岸文化交流,彼此增進理解、認識。(陳培煌/台北報導)

光中鄉愁原文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中大五十‧人」余光中

凌子卉刊於03.01.2018.

沒有留言: